当前位置:检察文化

追寻毛泽东同志的脚步(公诉一处 陈 钢)
(发稿时间:2013年03月15日)
 
 

     

追寻毛泽东同志的脚步

----读《青年毛泽东》一书有感

公诉一处 陈 钢

关于毛泽东同志生平事迹及其革命历程的书籍极多,而《青年毛泽东》的作者张天民,可以说是选择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,以写实的手法,再现了毛泽东青年时代读书、当兵、婚恋、社会调查、追求真理、探索革命道路直至投身革命,以及在与机会主义不屈的斗争中,被确立为在红军和党内的领导地位的艰难曲折的人生历程,生动表现了毛泽东同志的亲情、恋情、同志情。虽然,我本人并不赞许以如此故事化的手法演绎真实的历史故事,但不可否认,通过本书,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,而不是一个神,一个有血有肉、有情有义的人,一个从普通农家孩子经历刻苦磨练成为人民领袖的人。

当然,如果本书带给我们的仅仅只是上述表象的体会,那是决然不够的,关键是在这四百页纸张后面,对于我们思想深层的触动。

感触之一:勿望先贤。孩童时代,常常听到列宁的一句名言: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。在我看来,此话深层次的就是告诉我们,在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时候,一定勿望革命先烈们的丰功伟绩。在看《青年毛泽东》一书时,这种感受尤为强烈。青年毛泽东,是在何等恶劣的对敌斗争以及党内左倾右倾风浪中顽强奋斗的,感天动地,可歌可泣。现在,由于外来文化及物质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冲击,青少年中只知李宇春,不知刘胡兰,只知PSY,不知邱少云的,大有人在。更难想象,以后走在南京路上,霓虹灯闪烁,而五卅惨案旧址,恐怕则无人有识了。所以,历任党的主要领导都十分关心的青少年精神文明道德素质纲要,表明这一问题已然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。否则,恐怕社会主义建设伟业后继乏人。

感触二:平凡见真。就象前面我说的那样,《青年毛泽东》一书给人最深的感受就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伟人的平凡,而这种平凡恰恰是最让人温暖的。因为我们知道,即便是毛泽东同志,历史也会客观将他功过分开,各自评价。同时,对生活的热爱,对妻子的深情,对孩子的疼怜,也使得我们更加贴近这位伟人。很多时候,我们对自己总是有很多要求,对将来总是志存高远。美国人做过一个有趣的统计,多数三岁左右的美国孩子在被问及将来立志从事的工作,总是选择总统、CEO等高官,而当问及三十岁左右的美国男人时,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成为首选,同时表现出对和睦的家庭、健康的身体的更高关注。举这个例子,其实也无非是想告诉大家,人的成功不完全建立在事业上,也可能在生活中,而事业上的成功,也不仅仅以位高权重、丰功伟业位标准。对我们而言,一起简易程序案件的完满审结,应该也是一种平凡中不平凡的成功。

感触三:立意锤炼。青年时期的毛泽东,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五年,与同学结伴游学,考察社会,深刻体会了中国农村的现状,并且坚持游泳锻炼,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,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名句;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做助理员,认识了李大钊、陈独秀等人,找到了马克思主义道路;五四时期,创办《湘江评论》,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;1921年参加党的一大会议,说出了我们黄金的世界,光辉灿烂的世界,就在前面;领导秋收起义,登上井冈山,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,点燃了农村包围城市,武装夺取政权的星星之火;1925年至1935年间,由于党内不正确的打压,四起四落,他却义无返顾一路前进,直至遵义会议确立党和军队的领袖地位。毛泽东同志从青年时代橘子洲头指点江山,激扬文字,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书生意气,到娄山关上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英雄气概。这其中坚如磐石的意志,宽广博大的胸怀,赴汤蹈火的气魄,滴水穿石的精神,我想无庸多述,大家一定能感同身受到锤炼意志的重要性了吧!

五十多年前,毛泽东同志就说过一句激励青年的话,世界是属于你们的,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,让我们寻着伟人的脚步,踏实前行。